江西省近万个行政村建有“农体工程”
2017-03-16 18:50 江西体彩网
当“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双双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裕美丽幸福江西的当下,赣鄱大地千万农民的健身与健康显得格外重要而且必要。
如果有些人想当然地认为,红土地的农民还在把下地干活当作健身锻炼的话,那或许是因为那些人已有很久没有走上乡间阡陌,没有看到建在村上最宝贝的土地上的那些标准篮球场、乒乓球台,没有听到农民朋友在篮球场上汗滴坠地的声音,或者健身路径上拉家常时不时爆发出来的爽朗笑声。
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基本内容,2006年,我省开始试点实施全民健身工程之一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以下简称“农体工程”)。“农体工程”以行政村为主要对象,将“一场两台”(一片标准篮球场和两张乒乓球台)作为主要内容的体育场地建在广大农民的身边,让农民群众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体育设施和健身条件。
春暖花开的三月,全国两会的春风又一次拂过赣鄱沃野。沐浴着朝霞,笔者穿乡镇入村组进农家,体验感悟“农体工程”实施十年来那幅在赣鄱沃野田畴徐徐铺展的农家幸福图。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农体工程” 引导各类资金涌向乡村,让老百姓多了一块块健身好阵地
“农体工程”作为干群之间“连心桥”的作用明显,各地发生从“要我建”到“我要建”的改变
靖安县体育局门口,有一块宣传栏,宣传栏里有一张靖安县地图,地图上的村庄都插上了小旗帜。体育局长罗旋介绍道,靖安有75个行政村,如今有“农体工程”项目100多个,实现了村村覆盖。这100多个项目中,用国家、省里项目资金建设的有67个,为了便于区分,他们在这些行政村上插上中国体育彩票的LOGO。县里自筹资金建设的有30多个,他们用小红旗来标识。
与靖安一样,行走在赣鄱乡村的大道小路上,凡是能看到篮球架、健身路径的地方,那里十有八九就是“农体工程”的建设项目。根据“适用便捷”的原则,2014年“落户”在萍乡市上栗县福田镇长塘村村口的“农体工程”,过去是一口周边杂草丛生的臭水塘,现在臭水塘变成了1000多平方米的文体广场,有灯光篮球场、健身器材,石桌石凳,成为上下几个村上千村民趋之若鹜的好去处。
应该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体育彩票发行量的扩大,国家对全民健身工程的投入越来越大。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2年,国家体育总局支持我省全民健身工程建设资金依次为1110万元、1604万元、2895万元,到2016年则增加到4387万元。省体育局历来特别重视全民健身工程,配套投入逐年增加,2015年则达到5800余万元。与此同时,各地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宜春市仅2016年就投入财政资金2800万元支持建设专用自行车道和运动游园。
在建设过程中,省体育局发现各地对“农体工程”非常重视、热情很高,对每个项目的建设标准要求各不相同,希望将“农体工程”建成各村“地标性”建筑的愿望普遍强烈。针对这种情况,省体育局及时确立了引导为主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农体工程”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整合各类资源,动员各方力量共同投入到“农体工程“建设中来,使“农体工程+”的作用凸显。
2014年,我省补助“农体工程”建设项目资金为2.5万元/个,到2016年增加到5万元/个。长塘村支书熊明说,最后建成花了15.8万元,其中13.3万是村里自筹的。笔者在采访中发现,上栗县桐木镇莲台村2012年的项目,当时上级补助资金只有1.5万元,最后村民自筹资金14万元。与长塘村、莲台村剩余资金由村民自筹完成不同的是,2015年宜丰县新昌镇良岗村良冈组“傍上”宜丰县工业园区这样的“大款”,最后21万元建成的“农体工程”成为村里“高大上”的去处。另外,一些财力比较雄厚的地方,如南昌县的“农体工程”纳入县民生工程项目,相关补助资金纳入财政预算。
专家称,“农体工程”像一个跷跷板,用有限资金撬动各界各类资金涌向乡村,呈现出以各级体彩公益金和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导、社会各方支持、全民积极参与的多元化的趋势。
数据显示,目前,国家和省级投入“农体工程”扶持资金2.43亿元,推动全省54%的行政村建有“农体工程”项目9138个,新增体育场地面积548万平方米。专家表示,从这个意义上看,十年来,参与“农体工程”建设的各级各类资金不少于10亿元。省体育局群体处处长赵志力说,“农体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投资力度最大、建设面最广、见效最快、直接使农民受益的农村体育工程项目,对构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推动农村体育组织建设,广泛开展农村体育活动,提高广大农民身体素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如今,即使是在农村,土地也不是那么富余。上栗县的一名基层干部这样说道,“农体工程”的实施,不仅仅是农民群众身边多了一片健身的场地,增加全民健身场地的面积,让农村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有了基础,更重要的是使体育工作在农村农民心中拥有了一席之地。
德安河东乡上畈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走下麻将桌,迈上运动场,“农体工程”带动农民群众从“要我健身”到“我要健身”的转变
3月8日19时,投资100万元在宜丰县桥西乡政府大院内建成的桥西全民健身运动馆灯光通明,这边篮球场上你追我赶,那边的羽毛球场、乒乓球台上你推我挡。
“突破上篮的那个高个子是城西村的,打羽毛球的那个美女是桥西村的,刚扣球得分的那个是城西社区的……”全民健身运动馆相当于乡里的“奥体中心”,吸引全乡的“体育达人”纷至沓来。作为乡里干部的彭霄,在这片运动场上结识了不少朋友。当然,隔三岔五,各村的球友也会邀请彭霄他们到村里去打比赛。有一次,乡里有项工作在某个村“卡壳”了。得知该村有支篮球队,乡里便巧妙地组织了机关干部与村民之间的篮球友谊赛,一来二往,工作得到顺利推进。
上栗县桐木镇有篮球运动的传统,1976年起该镇每年要在国庆节前夕举办一年一度的全镇篮球赛,41年来从未间断过,赛事吸引包括附近县市的群众的围观。“要是镇里不组织篮球赛,书记、镇长都不好当!”当地的一名干部这样说道。近年来,随着“农体工程”的深入开展,桐木镇村村争建篮球场、争组篮球队。从这个意义上说,“农体工程”进一步融洽了当地干群众关系,起到了“连心桥”的作用。
一位基层体育局的干部告诉笔者,其实“农体工程”刚开始的时候,村里的积极性不是很高,项目很难推动。而如今,各地正在发生着从“要我建”到“我要建”的改变。确实,甲村如果有了“农体工程”,邻村的村民就会坐不住,村干部的脸面也挂不住。当然,如果遇到机关单位的挂点帮扶村,党政干部的帮扶点,“农体工程”似乎就成了“标配”。
无论是“要我建”还是“我要建”,省体育局始终把握体彩公益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公益性,注重引导、注重布局,完善制度、强化管理,严格把握好“选、建、管、用”四个环节。一是“建好”工程。加强培训、指导,严把工程质量关,工程完工后组织检查验收,让群众用得放心,用得满意。二是“选好”器材。将健身器材的选用与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相结合,与群众的实际需要相结合,与群众的居住环境相结合。为器材厂家建立质量信用档案,根据产品质量、售后服务、产品价格等方面来综合考察,确保选用好的器材。三是“管好”工程。实行项目单位管理制,由设区市、县体育局及项目单位签订三方协议,明确各自权利义务,落实管理职责。四是“用好”体育设施。通过大力培训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建立体育协会和健身队伍,提供有关书籍,加强科学指导,利用健身器材开展竞赛活动。
采访中,笔者深切感受到各地建设“农体工程”的热情。去年宜丰县向上级体育部门申报了16个“农体工程”项目未获批,今年前两个月他们又收到了七八个单位的申报材料。
按照国家计划,我省体育部门将不辱使命、继续努力,力争到2020年实现村村都有健身设施的目标。
农民没有健身阵地,农村没有健身工程,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便无从谈起。
因为有了“农体工程”,赣鄱大地更显朝气与活力。
3月7日上午,笔者见到上栗县桐木镇莲台村3组82岁的钟桃英老人时,她正在该村“农体工程”的健身路径四位蹬力器上一边玩一边与同村74岁的徐淑兰拉着家常。“只要不下雨,除了吃饭、睡觉,我每天都在这里玩。这里人多,离家近。”钟桃英指了指直线距离不足50米的自家房子说道。“我们吃了饭有地方消化,有地方活动、聊天,心情就舒服,身体就会好。现在,我是越老病越少了。”
一说到莲台村,桐木镇的群众无人不知该村有支老年门球队,队上7个农民2015年作为省里的代表赴韩国参加比赛,还捧回一个大奖杯。一聊到门球,村民们都绕不过获国际大奖这一茬,球队当年的功勋球员钟文记更是津津乐道。村里没有“农体工程”项目前,当时50多岁的钟文记到过最远的地方就是萍乡市。2012年,村里建起了篮球场、乒乓球台,还建了一个门球场。不久之后,钟文记参加的莲台村门球队就经常出门比赛,足迹从镇上到县里,从市里到省城,奖牌越获越多,分量也越来越重。“我们这些几十岁的农民,从来没想过,打个门球还能打出国门,为国争光。”钟文记不无骄傲地说道。
因为“农体工程”,过去村民们认定的“无病即是健康”“下地也是健身”的旧观念,如今已逐渐成为历史。笔者了解到,在4600多人的莲台村,如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村民有1000多人。
靖安县宝峰镇毗炉村是个移民新村,有89户308人。笔者见到村民温顺斌时,他正与几个年轻人在篮球场上练球。“今年的‘农宿文化节’,要举行篮球比赛。”原来,宝峰镇每年拿出8万元体育专项资金,引导社会群体积极参加全市、全县性质的广场舞、篮球赛、足球赛等体育活动,这些队伍每次竞赛镇里都会提供一定的活动启动资金。练球的其他村民接过话茬你一言我一语地聊起来。以前,移民村里没有健身场地,村民们打麻将、打牌成风,社会风气不是很好。如今,在“农体工程”的带动下,村民之间的话题无形中从“一副好牌”转向“一副好身体”。
不知不觉,“农体工程”推动着农民群众发生着从“要我健身”到“我要健身”的观念变化。有一次,省体育局的同志到萍乡调研,上栗县彭高镇彭高村文艺协会副会长肖清芝拉住工作人员“诉苦”,希望能拓展健身场地。原来,彭高村附近的杂下村、东方村、华源村的广场舞队伍发展迅速,具有“趋光性”的大妈们偏偏又喜欢在“农体工程”灯光篮球场上跳舞,因此出现了“地盘之争”。2013年,宜丰县桥西乡只有两家篮球俱乐部,有了“农体工程”的带动,现在不仅有17家篮球俱乐部,还有羽毛球、乒乓球等多门类的俱乐部。
(责编:邱烨、帅筠)
编辑:网站管理员